10月20日是“世界骨质疏松日”。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健康的大敌,又被称为“静默的杀手”。很多人把年老以后出现的易腰酸背痛、驼背等看成是正常现象,殊不知这正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表现。骨质疏松症早期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,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发现,而老年人发生骨折后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%到25%。专家提醒,预防骨质疏松症要从年轻的时候抓起。
脱衣服竟导致肋骨骨折
徐奶奶(化名)今年八十多岁,身体颇为硬朗,平时的生活起居基本能够自理。近日随着天气变凉,徐奶奶也穿上了一件厚厚的外衣。10月7日晚7时许,因家人外出未归,徐奶奶吃过晚饭独自一人到小区里溜达溜达,走了一圈回到家后感到有点热,于是就想把外衣脱下来。没想到就在张开臂膀的一瞬间,徐奶奶突然感觉胸口猛然一阵剧痛,整个人就不能动了。家里人回来后,急忙将她送往市一院急诊科就诊。经检查,徐奶奶的肋骨断了3根。医生表示,徐奶奶是患上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脆性骨折。
无独有偶。年过七旬的王大爷近日骑自行车时摔了一跤,站起身后发现手脚都没有问题,只是胸口隐隐作痛。王大爷当时并未在意,但一个星期以后疼痛感依然如故,医院诊治。拍片检查的结果把王大爷吓了一跳,他胸口两根肋骨发生了断裂。
市一院国家级骨质疏松防治基地负责人、老年科主任医师方小正告诉记者,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症后发生脆性骨折的情况十分多见。患者的骨骼变得十分脆弱,往往只需轻微的外力即可导致骨折。如摔倒导致股骨骨折,咳嗽导致肋骨骨折、放屁导致尾骨骨折、打喷嚏导致脊椎骨骨折等等。发生骨折轻者使人活动受限,重者须长期卧床,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。
骨质疏松让骨头变脆易骨折
方小正介绍说,中老年人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更年期妇女、运动员等是骨质疏松症的易发人群。全世界平均每3秒就会发生一例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。目前,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达到了20%以上或者更多,80岁以上的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70%以上。约1/3的女性和1/5男性会在50岁以后遭遇一次骨质疏松骨折,且50%的人在遭受1次骨质疏松骨折后会遭受第2次骨折,20%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骨折后的6个月内死亡。
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,也是老年人致死、致残最常见的原因。骨质疏松症初期发生时往往没有症状,以致于骨质疏松症刚发生时患者往往意识不到,常常把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错当成是过度疲劳或肌肉损伤。但随着人体内骨质的逐渐流失,患者的病情渐渐严重,就会出现全身关节疼痛、稍有磕碰就发生骨折等现象。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脊柱与正常人相比变得更加脆弱,无法承受身体重量,遭到挤压后就会发生形变,患者因此就会出现身高下降、驼背等。此外,骨质疏松还可导致体力下降、腿脚易抽筋等症状。
方小正表示,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,骨质疏松也可以预防。近年来,骨质疏松对健康的危害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。
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娃娃抓起
“骨质疏松症并不是老年人的‘专利’,预防骨质疏松症也必须从年轻时候抓起”。方小正介绍说,年轻人如果常常挑食或节食,导致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过少;或是不爱运动、不常晒太阳,有大量饮茶、喝咖啡、嗜烟、酗酒等习惯,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找上门来。
由于人体的骨组织处于动态变化中,身体不停地制造新的骨组织,而旧的骨组织则会被分解、取代。通常在35岁至40岁左右,人体的骨量会达到峰值。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,骨量开始流失且不可逆转。因此峰值时期的骨量就相当于人体内的“骨银行”,年轻时储蓄的骨量越多,可供日后消耗的骨量就越多,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越小。
骨量的增加主要是靠要补钙和补充胶原蛋白实现的。方小正表示,人在年轻时甚至是婴幼儿时期就要注重补钙了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也逐渐下降。在35岁至40岁之后,身体里钙的流失将是不可避免的,正常人每年约流失1%的钙,通过多运动、科学补钙等方式可以使流失减小到0.5%或更少。反之如果钙流失得太快太多,就有必要找专科医生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。
补钙不等于喝骨头汤
传统中医讲究“以形补形”,因此很多人认为喝骨头汤是最补钙的。其实不然。方小正指出,骨头汤里的含钙量不高;同时,由于骨头汤里的脂肪含量高,脂肪与钙会结合成皂化物,反而会妨碍钙的吸收与利用。喝骨头汤时,人体不易吸收里面的钙元素,油脂却会被大量吸收,这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而言是不利的。
正常人补钙一般通过均衡的膳食即可实现,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乳制品、豆制品和小鱼小虾、芝麻、海带等等,身体明显缺钙者可以适当服用一些钙片。牛奶是补钙的首选食品,对牛奶过敏者可以改喝酸奶,或者退而求其次选择豆浆饮品。要注意的时,牛奶和钙片不宜同时食用。钙片最好不要空腹吃,宜在饭后吃。补钙的同时也要注意补充活性维生素D,以促进身体对钙元素的吸收,方法是口服活性维生素D或多晒太阳。补钙并不是越多越好,建议每日摄入至毫克即可。
有人说,补钙制剂用多了会引起异常钙化,加重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情。因此,高血压患者不能补钙。对此,方小正表示,老年人如不注重钙元素的补充,发生骨折后会加速心血管疾病的恶化,因此高血压患者补钙同样必要。同理,患有肾结石的患者也不能忽视补钙,可以通过多饮水,增加尿量的方法来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形成。此两类患者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补钙。
合理运动也很必要
补钙对预防骨质疏松很重要,但单纯补钙还不足以预防骨质疏松。人体的骨骼包括无机质和有机质,除了钙的补充,胶原蛋白的补充对于维持骨骼的坚硬和韧性也是必要的。方小正表示,补钙和胶原蛋白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,但均衡的膳食配合科学的运动双管齐下,才是对抗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。因为人体骨代谢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,人在补钙的同时必然还伴随着钙质的流失。如果仅仅依靠不断补钙,相当于一个水箱不断进水而忽视了出水口的存在,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,合理的运动则能够增加骨质的强度和骨量,有利于堵住钙流失这个漏洞。
方小正表示,过去长期从事田间劳动的人很少得骨质疏松。一方面原因是晒太阳使身体内产生了足够多的维生素D,有助于钙的吸收;另一方面适量的负重运动也可以增加骨密度,减缓钙的流失。他建议,如天气晴好,中老年人可选择在早晨八九点和下午四五点时多进行一些户外运动,如散步、有氧体操、太极拳、太极剑和强度适中的负重训练等。
白癜风土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