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防大于医治的“疲劳性骨折”
疲劳性骨折多因骨骼系统长时间遭到非生理性应力而至,常见于过度活动,锻炼,部队行军拉练产生较多又称行军骨折或应力性骨折,好发于胫骨、跖骨和桡骨,临床上无典型的外伤史,初期X线平片通常为阴性,容易漏诊或误诊,是常见训练伤之一,在部队训练中发病率较高,国外报导为31%,国内报导为16.9%。与超强度训练或姿式不当有关,多发生于频繁的长跑、越野训练或单一课目的超负荷训练中。另外,也常见于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员,如篮球、足球、球、田径、体操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,亦可见于常常坚持大运动量锻炼的中老年人。
临床特点是局部疼痛,活动后加重,休息后好转,无夜间痛。局部可有轻度肿胀和压痛,应力实验阳性。
常见部位:
1.跖骨疲劳性骨折这类骨折常发生在新兵训练或长途行军以后,故又称为行军骨折。
2.肋骨疲劳性骨折老人多有骨质疏松,如因慢性支气管炎而长时间咳嗽,肋间肌反复猛烈收缩,则可产生肋骨疲劳骨折。
3.胫(腓)骨疲劳性骨折田径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腓骨下1/3或胫骨上1/3易发生疲劳骨折,这与小腿肌反复、猛烈收缩有关,又与足掌跳跃下着地的间接暴力有关。
X线拍片检查,开始2周~4个月大多为阴性,随后可表现为骨膜增生、骨折线、骨痂或新骨构成。CT扫描可见骨髓腔密度增高及局部软组织增厚,为初期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。
疲劳性骨折时骨产生细微骨折(显微镜下可见),初期拍X光片时常常看不出明显的骨折,但活动疼痛剧烈。由于没有明显外伤史,症状表现不典型,临床上容易误诊,应注意与骨膜炎、骨髓炎、骨瘤相鉴别。
医治方法与暴力骨折基本相同。骨折没移位或轻度移位,采取手法复位、固定、制动等方法医治,后期再进行康复功能锻炼。症状较重,断端出现骨化现象或产生骨不连,骨折愈合较为困难,需手术切开复位或石膏外固定医治。
疲劳性骨折产生后,如得不到及时休息,作用力延续存在,骨小梁断裂将致使完全性骨折,故患者应及时休息,纠正毛病动作、姿式,避免应力反复作用于伤处造成再伤。本病初期发现、初期医治和预防,一般预后良好。
预防大于医治:适当的运动方式,运动量和护具,维生素等可以减少,乃至避免骨折的产生发展。
1.疲劳性骨折产生发展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性损伤进程,避免骨骼疲劳损伤是预防疲劳性骨折的关键。运动要按部就班,根据本身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,掌握好运动量,避免超负荷运动而致使骨骼损伤。
2.运动量较大者,每天要摄取充足的营养,补充体力消耗的热量和水份,并且适当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取,美国克雷顿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,即便短时间性地补充钙和维生素D都能够显著下降运动员的应力性骨折发生率。
3采取一些护具,比如带气垫的旅游鞋等可以减少骨折的产生。
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