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训练的孙杨在训练时发生意外,右脚第五跖骨骨折,保守估计要6周才能痊愈。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参加奥运会选拔赛。现在天气冷,身体僵僵的,一不留神就会发生运动伤,如何防范?
冬季锻炼注意“软着陆”医院医院骨科副主任商卫林说,跟腱和腰椎受伤是运动中最常见的。大众人群的运动性损伤多数都是运动方法不当造成的。如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胫骨(小腿双骨之一)结节骨骺炎、胫骨骨膜炎等。主要是长跑中用力不当、跑步时双脚落地过重,或常在硬的水泥地上跑步而引发的。
商卫林副主任曾收治过13例中学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,都是因为在水泥球场或公路上练习立定跳远而造成的。这种训练其实应在沙坑等松软的场地上进行。所以大家要记住,跳跃性的项目选择场地要松软,奔跑性的项目选择场地要平坦。
大家做跑、跳运动时,要有保护意识,尽量做到“软着陆”。学会使用身体天然的减震器“腿弓”和“脚弓”。比如跳绳时,不要全脚着地,要前脚掌、脚尖触地。而且尽量在土地、木地板上活动,以保护脚部和腰椎。还可使用必要的运动护具,如打篮球时戴上护膝、护踝,打羽毛球时戴上护肘、护腕等。这些护具可使关节肌肉避免拉伸过度而导致损伤。
小贴士冬季运动还要注意这些1、防止受寒冻伤。
要根据户外寒冷变化来增减衣服,对暴露在外的手、脸、鼻和耳朵等部位,除了经常搓、擦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外,还应做相应的保护措施,如:戴手套、耳套等。
2、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。
在寒冷的冬天,人体因受寒冷的刺激而使肌肉、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明显降低,全身关节的灵活性也较夏秋季节差得多。天气冷,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不畅,肌肉和韧带也比较紧,这时猛一发力,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、韧带撕裂甚至骨折。四肢、胸、背、腹、腰、踝等部位充分活动开,方法主要以做操或小步慢跑为主,待全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,准备运动就使人体各部位、各系统,从静止、抑制状态逐步过渡到兴奋、紧张状态,从而为身体随锻炼时的最大负荷做好准备。不但剧烈活动前应该如此,即使走路、慢跑也是一样。
3、运动量要适中。
运动量如何掌握,要根据练功者的年龄、性别、身体条件、训练水平来决定。在室外锻炼时运动量不宜太大,不宜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。如果出现就应该及时调整运动量。在锻炼当中应该及时进行自我医务监督,根据观察、体验自身各器官的反映来掌握运动量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。其指标有两个:一、自我感觉。经过锻炼后,全身舒畅,精神愉快,体力充沛,睡眠良好,食欲增加,四肢有力,说明运动量掌握得比较适当。如果锻炼后感到十分疲劳,甚至在休息一夜后仍有疲劳感,并有头晕、心慌、恶心、食欲不振、四肢无力、睡眠不佳等症状,就说明运动量过大。二、测脉搏。在锻炼后立即测脉搏,以每分钟-次为宜。如果低于此数,运动量还可适当加大;如果超过了就证明运动量过大了。就要及时调整运动量。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,就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,并注意休息调整。中老年人、体弱多病者的脉搏指数可放低些。
4、放松要科学。
积极的放松是良好的休息。结束锻炼后不要急于休息,可以原地蹦跳踢腿。这时注意全身要放松,两臂自然抖动,两腿交替前后左右自然摆动,然后抬膝俯身,两手握拳或成刀形,捶打大腿和小腿肚,使肌肉充分放松。同时还要做好心境上的放松。轻松、愉悦的心情会对身体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。
来源:综合网络、健康时报